《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593, CODEN码:GYGFED,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200/O4)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由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承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我国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的进展和动态,发现和扶植人才,推动和促进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学科的发展。读者对象为冶金、地质、机械、航空航天、核工业、轻工纺织、石油化工、食品、生命健康、医药卫生、材料、能源、农林、环境保护、刑事侦察、商品检验、国防科技、考古、仪器制造等部门从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设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评述与进展等栏目。
1 栏目设置
1.1 研究报告 具有原发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全文连同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请不超过8000字。
1.2 研究简报 具有创新性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重大改进的研究成果。全文连同图、表、参考文献请不超过5000字。
1.3 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 主要报道新分析仪器的研制、性能及其应用,实验装置和实验技术的重大改进成果。全文连同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请不超过7000字。
1.4 评述与进展 评述国内外分析化学前沿的新进展及新动向。全文连同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请不超过10000字。
2 对来稿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1 凡涉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成果,投稿时请附单位介绍信及作者简况(年龄、性别、技术职称及研究方向等),由单位负责稿件保密、文章水平、质量和署名顺序等审查。获奖或有重大效益论文请附说明和有关证件复印件。文章发表之后获奖论文望来函告知。来稿请注明通讯联系人及第一作者的电话和电子信箱。投稿时,请注意,本刊只接受有创新的稿件并请注明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级基金资助及其基金项目编号;一般性文章,请引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参考文献总数以20条为宜;请《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或著名专家推荐您的稿件。
2.2 来稿应观点明确,数据准确、完整,文字精练,层次分明。中、英文摘要必须包含本文主要目的、方法(条件)和贡献的具体简要内容,力戒空洞。英文摘要以1000~1200字符,中文摘要以250~300个汉字为宜,摘要应包含实验方法,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等信息。引言部分应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前人有关工作状况及本文贡献。
2.3 稿件经录用后的修改稿纸版一式两份,请直接寄回本刊,并注明稿件编号、电子信箱地址及电话。
2.4 文中插图清晰,坐标标度准确标明。图、表均需附题并编号,文中图题、图注;表题、表头、表中内容及表注均全部采用中、英文对照表述(中文列前)。图、表题号及图中曲线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图题及图注应在图下方注明。表格请采用三线制列出。文中图、表应尽量精简或改用文字说明。图与表内容不得重复。文中结构式应仔细绘制清楚。如作者特殊要求需出彩色插图者,必须在投稿时事先加以说明,并承担另加的彩印费用。
2.5 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评述与进展的稿件,文中中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应对应一致。关键词请参照《汉语主题词》选择。
2.6 稿件中计量单位及符号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标准”及有关GB标准规定书写。已经公布废弃的计量单位,如ppm,ppb等请不要再用。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母,单位符号和词头用正体字母。
2.7 文中公式、外文字母、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大写、小写、正体、斜体、黑体或符号、上角、下角等,应用铅笔加旁注。结构式一般不得夹杂于行文中,而应以适当的化学名称或分子式表示。
2.8 化学名词术语,请参照中国化学会推荐的“化学命名原则”书写。
2.9 文题应简单明确,并力求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信息,总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尽量避免使用副标题。题目及中、英文关键词不能使用缩略语、商品名、符号及分子式。
2.10 来稿严禁“一稿两投”,若一经发现,本刊在2年内拒绝接收此稿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署名的任何稿件。稿件作者不止一位时,请确定一名通讯联系人(姓名右上角加*号),并注明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E-mail邮箱。待寄回修改稿时,请所有作者都要签字认可;作者中有国外学者时,须附同意发表的证明。
2.11 稿件中标题层次按下述格式书写,即:
1 (顶格)
1.1 (顶格,正文另起行)
1.1.1 (顶格,空一格接正文)
2.12 引用参考文献,请以近期为主,仅列主要者,以引用先后顺序编号(注于正文相应处),文献作者应全部写出。内部资料、私人通讯以及非公开出版物一律不得引用,已录用待发表的文章需引用时,必须注明刊物名称。日文、俄文等非英文文献用英文表述,中文文献采用中英文对照表述。文献需仔细校核。期刊、专著和译著引用格式及标记如下:
[1] Aminuddin M, Miller J N. Talanta, 1995, 42(6): 775~778.
[2] HE Yong, LI Xiao-li, SHAO Yong-ni(何 勇,李晓丽,邵咏妮).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6, 26(5): 850.
[3] DONG Shao-jun,CHE Guang-li,XIE Yuan-wu(董绍俊,车广礼,谢远武).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s(化学修饰电极). Beijing:Science Pres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40~483.
[4] Sucha L, Kotrly S. Solution Equilibria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 Translated by ZHOU Xi-shun,DAI Ming,LI Jun-yi((周锡顺,戴 明,李俊义,译).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5~30.
[5] Malinowski E R. Factor Analysis in Chemistry. 2nd ed.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1991.40.
[6] Stevens T M, Miller Jr T E. U. S. Patent, 4290775,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