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军:让南水北调沿线民众喝上放心水
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达标,但尚有6条流经城区进入丹江口库区的河流水质仍不达标,虽然这六条河流的水量占总流入水库水量的比例约为4.3%,即使这样,有一条河流不达标,也是不允许的
近期,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遭受污染的报道屡见报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与湖北省丹江口市交界,汉江是其最大的入库河流。据报道,无论是丹江口水库,还是汉江,都受到严重污染。
2013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来最为关键的一年,南水北调东线要通水,中线主体工程要收尾。
如何让南水北调沿线受水区民众喝上放心的水?未来在保证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方面,南水北调办有哪些举措?2013年7月2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有一条河流不达标,也是不允许的”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水质的监测情况如何?
于幼军:东线方面,自去年11月36个水质考核断面首次实现水质全面达标。截至今年6月水质已保持8个月连续达标,中线方面,目前水质达标断面41个,占83.6%;不达标断面8个,占16.4%。水利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对丹江口水库库内10个点位水质监测显示,6个为I类,4个为II类,总氮基本稳定,总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II类水标准。
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到底如何,通水后有没有保障,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输水沿线受水区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句话,第一句话,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湖北省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和陕西南部三市多年的整治,现在丹江口水库整体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II类水的标准。所谓地表II类水,就是按国家规定可以做饮用水的水源,而且是比较好的水源。
第二句话,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治理水质污染的“十二五规划”,在前些年治理的基础上,又计划安排了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水土保持、库周生态隔离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尾矿库污染治理、重污染入库河道内源污染治理等10类、445个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这批项目今年陆续启动,争取明年底正式通水前大部分建成运行,2015年全部建成发挥环境效应。这批项目实施以后,保持丹江口库区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是有把握的。
第三句话,现在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虽然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达标,但目前尚有6条流经城区进入丹江口库区的河流水质仍不达标,分布在十堰市5条、河南淅川县1条。十堰市的河流水质有的是IV类,有的是V类,有的是劣V类。河南淅川这一条河的水质也在IV类。不但水质检测不达标,而且形象也非常糟糕,一看是黑的,一闻是臭的。
但从水量来看,这六条入库河流的年均水量为16.5亿方,占库区总水量380亿方的比例约为4.3%,比例很小,尚不足以改变整个水库的水质,也不足以改变往北调水的总体水质。尽管如此,也必须在正式往北调水前认真整治这6条河流,明显改变这6条河流的水质和形象。目前,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正在按“一河多策”的规划,组织相关区县进行整治,效果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条不达标的河流污染原因是什么?如何整治?
于幼军:目前,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网箱养殖)。这几条河流经城区,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进去。它有一些技术难题有待攻克。一是中线水源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具有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看,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和运行管理方式存在一些困难,当前亟需找到一套符合该地区实际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低、运转效率高的污水处理工艺。
比如十堰市,原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收集的量,只占整个城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四五十,因为是水源保护区,其污水收集管网的覆盖率应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这样原来的设施明显不适应。所以,需要再增加污水管网建设,扩容或新建一些污水处理厂。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根据水源区城镇人口规模及分布、污水排放现状,在“十一五”规划已建成一批市、县(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又安排了127个重点乡镇级污水处理项目,并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门安排了污水垃圾处理运行费用的补贴,确保已建项目能正常运行。同时,按“一河多策”治理要求,还需要增加一批污水收集管网、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等项目。这些项目都要在2、3年以内建成并发挥效应。
另外,种养殖业和农村生活等面源污染量大面广,防控和治理难度较大。我办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指导协调地方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拟通过引导、扶持库区周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金银花、干果、猕猴桃等生态农业,并在水库沿岸纵深1公里范围内建设库周生态隔离带等措施,削减并阻断库周污染直接入库,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还有就是在库区严格控制并大大减少网箱养鱼,因投放饵料会污染水源。我前年去丹江口库区调研发现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但库区1万多渔民要生活,不可一律禁止养鱼、打渔,需要找到一条保护水质和维持生计两全其美的办法。回京后就和科技部商研立了一个专项,投资三千万,试验引进美国、加拿大的长嘴鲟鱼。饲养这种鱼不但不需投放饵料,而且它还能吃掉水中的漂浮物杂质等,有利于净化水质,更重要的是这种鱼既好吃,卖价又高,能给老百姓带来实际效益。引进试验成功后我们准备在丹江口库区,还有东线南四湖等地鼓励农民养殖。
中国新闻周刊:一千多公里长的输水干线,怎么保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于幼军:中线问题不大。输水干线一千三百多里,是全封闭的,不跟沿途的河流湖泊交叉,只要丹江口库区这盆水干净,水质就能够保证。而且流经一千三百公里,水质还可以自我净化。为有效防范地下水对总干渠的污染风险,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指导沿线各省在总干渠两侧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新上建设项目,依法逐步搬迁或整治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及排污口,消除水质污染隐患。同时规划在中线输水干线种植树木,建设生态绿带。
但中线水源区经济落后,处在城市化和经济快速成长期,污染排放量逐年增多。水质保护需关闭污染企业、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环保设施投入,造成水源区地方财政困难和发展受限。
为保护中线水源,国务院陆续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口协作方案等,并将水源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中央和受水区共同支持水源区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开展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引导水源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促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水质水量保护的和谐统一。
东线与中线不同,它利用江苏、山东的天然湖泊和运河等输水,与326条河流交叉,而这些水域周边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量大。十多年前,几乎是有河皆污。沿线湖泊和河道水污染相当严重,水草不生、鱼虾绝迹、臭气熏天、色如酱油,因此东线治污曾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难”,对能否达到治污规划目标信心不足。经过十多年努力,东线36个水质监测断面从原来仅3个断面达标到目前全部达标。当然,今后长期保护水质、治理污染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建立一系列长效监管机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不仅仅是一个物质遗产,肯定也是一个精神的遗产”
中国新闻周刊: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发展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带,你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对此有什么具体规划?
于幼军:这个构想,以南水北调中线大型工程景观为依托,把中线一千多公里的山水、古迹、工程景观串成一条蔚为壮观、内涵丰富的风景长廊,建设集景观游览、文化娱乐、城市游憩、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2012年5月,我带领由南水北调办、国家旅游局、文化部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开展了中线旅游带规划编制专题调研。10月,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规划将中线旅游带定位于“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国家生态战略屏障,历史文化富集地和国家级一流旅游目的地”。目前,沿线五省市及中线工程项目法人正在组织实施。
中国新闻周刊: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美国胡佛大坝等,通过旅游开发均获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于幼军:三峡收益也不错,每年有几千万的收入吧。但主要问题不在这,主要是沿线省份百姓都做了牺牲和奉献,为修这个工程移民搬迁,以后还要维护,不能光叫沿线的老百姓做牺牲,还要给他们带来效益。规划的实施,将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不单是一个水利工程的效益,它还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成为一个综合的效益。
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它最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遗产,肯定也是一个精神的遗产。比如我们准备搞一个移民纪念碑,为移民立碑,全部移民的名单刻在花岗石上,就像越战后,美国把所有越战阵亡的士兵名字都留下来一样。我们这次不为哪位领导树碑立传,专门为老百姓树碑立传,这个就是精神遗泽。(本刊记者/庞清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