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林颖颖 实习生 王琛莹
日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出录取通知书并附上致新生家长的信,信中建议家长,给孩子的生活费一般为600元/月,最高不超1000元,这一“指导价”引发热议。各地消费水平不一,对于即将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大学新生,家长应该准备多少生活费?记者昨天对沪上各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了样本调查,发现尽管生活开销有高低,但每月1000-1500元是学生们比较普遍的生活消费水平。
开学之初花费较多
“600元,怎么够?”针对每月600元生活费的“指导价”,复旦大三学生小陈第一反应是皱眉头。“早餐3元,午饭10元,晚饭10元,这些加起来,一个月600元都不够吃饭的。”考虑到上海的消费水平,小陈当时入校时,父母为他准备了月均1000元的生活费。他说,大一刚入学的前两个月,由于要置办一些生活必需品,开销还要更多一些。
同在本市某高校读大三的小杨也表示,开学之初,月均花费在1000元是必需的。“吃饭最少600元,新生需要置办生活必需品,大概200元。还有书本资料费用,加起来至少需要1000元。”小杨说,这些还不包括衣服和社交方面的花费。小杨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他平时也比较节俭,他向记者回顾了入校三年的基本花费:大一前两个月月均花费1200元,大二、大三每月1000元,最多不超过1200元,“大部分的花费都在吃上面”。
曾任复旦大学2011级新生辅导员的赵老师表示,开学之初学生花销普遍较多,离家较远的同学需买被褥等生活用品。“有些新生还会购买电脑等电子产品。”据赵老师估算,大部分学生第一个月开销大概在1000-1500元之间,之后会有所下降。
记者随机采访了沪上不同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每月生活开支上,有3个人在1500-2000元之间,有5人在1100-1500元之间,有2人在800-1100元之间。大学生消费因个人兴趣爱好不同而差异较大。小康是摄影和电子产品的发烧友,“单反相机、镜头、平板电脑这些产品价钱都不低。”
对于“充电”的投资也开始占据学生消费的大头。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小刘在大三时没少报培训班。“一些资格考试的注册费要2000多元,加上考试费、书本费等,花费基本过万元。许多受访者表示,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在升入高年级后,他们的开销主要用于准备各种考试。此外,旅行也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休闲方式。
女生日常消费比男生略高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女生的月花费普遍高于男生。“化妆品、衣服都是低值易耗品,过段时间就会买新的。而且苏浙沪网购很发达,难免有控制不住的时候。”上海财经大学大三女生小刘说,刚入学时她每月准备了2000元作为生活费,实际每月花费1500元。
作为一名资深“宅女”、“吃货”和“淘宝控”,在松江大学城就读的小张向记者展示了她每个月的“账单”:吃饭花销600元,零食和水果100-200元,网上购物300元,电话费50元,交通费50元,书本费100元……加起来接近1500元。
建议理性消费坚持记账
大学生活如何量入为出,理性购物?电子产品发烧友小康建议,买产品可以合理规划,货比三家。喜欢网购的小张提醒,网购莫冲动,看上的东西多考虑一天再说。
此外还可以利用勤工俭学来贴补生活费。不过,多数过来人建议,大一课业较重,对学校生活和环境还处在适应期,做兼职大可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复旦大三学生小杨表示,自己就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做家教,以应对社交等方面的开支。他认为虽然上海整体消费水平较高,但学校生活成本比预想的低。“建议新生准备1000-1200元,日常开销800元,买书买资料200元,剩下的备用。同时可以坚持记账,学会理财。”
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处长李志鹏表示,大一新生刚刚入校,需要添置一些用品,可能生活费会稍微多一些。不过他建议,无论家庭条件如何,还是应该适度消费,不要过分追求物质或者互相攀比。对于家庭困难学生,学校有每年2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还会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保障基本的生活。
样本调查
月生活费1500-2000元
伙食700-900元
生活消费品400-500元
通信费100元
书、学习用品200元
额外支出100-300元
月生活费1100-1500元
伙食500-700元
生活消费品200-300元
通信费100元
书、学习用品200元
额外支出100-200元
月生活费800-1100元
伙食400-500元
生活消费品50-100元
通信费50-100元
书、学习用品200元
额外支出100-200元
注:生活消费品含化妆品,服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