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电视经济报道如何“三贴近” |
时间:2013-9-24 14:25:16 来源: 点击:1588 |
|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栏目中相继播出了不少成功的经济报道。从报道的构思、由头的切入和主题的开掘上,都不难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视经济报道在“三贴近”中,通过人物化、故事化、生活化、具象化、通俗化来报道事件、介绍经济动态,扫描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宣传经济理论,来满足电视受众不断提高的新闻口味的迫切需要。
那么,如何在经济报道中体现“三贴近”呢?笔者认为:
一、在报道对象上,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通过人的介入引起受众的关注。
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从人的角度来报道经济,既是“见物见人”的传统报道思想的延续,又是新时期经济报道的超越,但是目前的一些经济报道却往往忽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对象——人,许多报道见物不见人,见物不见情。这已成为经济报道的弊病,也是受众不爱观看经济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记者》2003年曾介绍过“华式新闻”的报道技巧。“华式新闻”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篇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引出报道的新闻点。然后一步步展开,深入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为人物的介入而赢得受众注意,既增强了可视性,又增强了传播效果。
例如:延边电视台2009年3月24日,在《延边新闻》中播出的一篇题目为《100公章》的报道。这篇报道获“吉林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报道通过人物的介入可以有多种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生活、人的感受、人的情感、人的追求,把看问题的视角和最终落脚点调节到人的身上,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
二、在事件选择上,突出故事性,通过讲故事吸引受众对事件的了解。
“讲故事“,是近些年在电视新闻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其含义是将事实故事化,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那么,如何讲好故事?
一是要发挥电视语言的画面优势,发掘新闻事件的情节和细节,学会用画面讲故事,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手段营造浓厚的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把事情讲清楚是基本功,而要把事情讲生动,讲得引人入胜,才是一种境界。
二是要选择鲜为人知的故事。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才有讲故事的价值。要讲好这类故事,就要求学会运用设置悬念,跟踪事件的发展过程,把过程当作内容表现。这样才能使整个节目起伏跌宕,吸引受众。
经济报道中的故事一定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负载要表述的意义。经济报道中的故事,不是为了娱悦读者,而是为了感召受众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因此,经济记者只有找到了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后,才能有效地打造故事的结构,做出引人入胜的叙述。写经济报道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反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
三、在内容处理上,要尽力做到经济新闻社会化与社会新闻经济化,并向社会生活延伸。
为了解决电视经济报道中声画两张皮的现象,人们提出了“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向社会生活延伸”的原则。所谓“经济新闻社会化”是指在采访经济报道过程中,更多地从百姓的视角,审视发生在基层的事实,把百姓的关注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发掘经济新闻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以通俗化的表现方法展现给受众。而所谓“社会新闻经济化”,主要是指注意在社会生活中发掘其内在的经济因素,通过社会新闻、事件,体现其背后的经济现象,从而触及问题的实质,发现经济问题揭示经济发展规律。这种社会经济新闻既能使经济新闻更有可视性,也解决了社会新闻易流于肤浅,深度不够的难题。网址:http://www.cnkikbs.com
四、在表现手法上,要化硬为软,化繁为简,化专业为通俗,融情于理。
在经济报道中要尽量将硬性的经济理念述说变成软话的事理叙述,把专业性的经济概念、经济命题、经济数据、技术性强的经济信息以及经济现象,表现得通俗化、大众化。同时,还要在经济新闻中融进情感,以富有情感的述说,把经济之“理”说通俗,来吸引受众、打动受众、说服受众。
总之,要把视角多给基层,镜头多对准百姓。这对提高经济记者的新闻判断能力、新闻挖掘能力、以及报道艺术和报道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记住“三贴近”,做好、做透、做深、做足百姓喜欢的文章,使经济报道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