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能力培养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
时间:2013-9-25 13:17:00 来源: 点击:1518 |
|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医学生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水平 ,也就是诊疗能力 ,靠背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是救不了人的 ,这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卫生职业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更应重视临床课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临床能力的培养不但包括临床操作能力,还应包括应用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等,具体而言,包括问病、查体、书写医疗文书、接待处置病人、手术基本操作等能力。
中职毕业生是主要服务于基层的医学人才,他们不能只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要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人才。过去的医学教育把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放在首位,死记硬背一些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等等,而不会应用基础知识去推理一个疾病的前因后果,往往是学完一本书后,让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时,不知如何下手,一个病例一下子诊断出好多病。这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能力的缺憾。因为在临床上病人得病不会照着书本上的典型症状特征去患病,让人一看就能确诊,而是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结合病人的病史去诊断疾病。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也可以缩短学生实习过程中从理论到时间过度的时间。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十分重要,因为不论是医生或护士,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都需要用手去感觉、触摸了解病情,用手去对病人实施治疗。如果医学生在学校期间能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手法,能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检查方法,那进入临床就能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数学生不屑于在模型人上练习,以为临床一学就会,熟不知医生也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早练早熟悉,熟练掌握后,在临床上就比别人进步得快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医务人员不断地刻苦钻研,发现新的东西,改革旧的东西,解决疑难问题,这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以带教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教给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强思想品德、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按照职业医学教育独特的培养和成才规律,通过对学生医学传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提高医学生整体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辨证思维,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还应吸取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态度,与时俱进,不断促进医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人才。
在临床上,不同病人患病特点不一样,而每个患者又有自己的个体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病人的治疗、护理也不一样,在治疗和护理病人过程中要随着病情发展及时更改治疗手段、方法,尤其是危重病人,病情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迅速的应变能力,往往因为早抢救病人一分钟而挽救了一个生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迅速的应变能力,比如在医院外,遇到一个气管异物病人,让学生处理。要是循规蹈矩,用气管切开包按无菌操作切开气管,可能病人抬到医院时治疗已经无效,所以要根据环境条件及时处理,抢救生命第一,无菌操作第二,这就是应变能力。中国知网知识库:http://www.cnkikbs.com 而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基础,所以现在医学教育不能单纯地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讲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尤其是临床上的特殊情况。
总之,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对今后独立从事医疗工作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临床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思考,勤于观察,认真总结,不断探索,找出符合临床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吸取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加强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