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连续刚构桥梁主要病害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
时间:2014-1-10 20:33:50 来源: 点击:1701 |
|
摘 要:我国已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中,常出现的主要病害为跨中挠度过大、箱梁梁体混凝土开裂。本文通过对连续刚构桥梁跨中下挠及箱梁开裂的研究,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梁;病害;原因分析;控制措施
连续刚构桥是一种介于连续梁桥和T型刚构桥之间的桥型,这种桥型的桥梁又称为墩梁固结的连续梁桥。目前连续刚构桥大多用于大跨度的薄壁高墩上,即把高墩看作一种摆动支承体系,从而降低墩的内力。由于其具有跨越能力大、整体性能好、抗震性能优、施工相对简单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查,我国已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中,常出现的主要病害为跨中挠度过大、箱梁梁体混凝土开裂。本文通过对连续刚构桥梁跨中下挠及箱梁开裂的研究,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
1 跨中挠度过大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1.1 跨中挠度过大的原因分析
跨中挠度过大是连续刚构桥梁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病害,即影响行车安全,又影响结构安全,主要由预应力损失、预拱度设置偏小、施工线性控制不准所引起。
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有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的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预应力灌浆不饱满导致预应力筋锈蚀引起的应力损失。
预拱度设置偏小主要原因是计算预拱度时对其影响因素考虑不全,或在施工时对预拱度设置不准所引起。计算预拱度应考虑以下因素:挂篮的变形、箱梁的自重、预应力的大小、施工荷载、结构体系转换、混凝土收缩与徐变、日照与温度变化。
施工时桥梁线性控制不准主要是由施工测量控制点的布设、承台沉降的观测、箱梁轴线控制、箱梁高程控制、合拢段施工时的配重设置等方面控制不准所引起的。
1.2 跨中挠度过大的控制措施
1.2.1 预应力损失的控制措施
(1)预应力张拉前,应对不同类型的孔道进行至少一个孔道的摩阻测试,通过测试所确定的μ值和k值对设计张拉控制应力进行修正。预应力张拉时应先张拉至设计张拉力的10%作为初始应力,以消除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的摩擦、锚具变形、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2)预应力张拉必须待混凝土立方体强度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85%后,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7天,保证混凝土弹性模量不低于混凝土28天弹性模量的80%后,方可张拉,以减少混凝土梁的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3)宜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并采用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置的浆液进行压浆,以保证压浆的饱满,防止因预应力灌浆不饱满导致预应力筋锈蚀引起的应力损失。
(4)增加底板预应力束,并采用分批张拉,部分底板预应力束可滞后1 年左右的时间,待混凝土完成一定的收缩、徐变后再张拉,或在中跨底板适当设置体外备用钢束,待需要时进行补张,是消除预应力筋松弛影响可行的方法。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