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京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
时间:2017-11-24 10:06:15 来源: 点击:2433 |
陈红梅 谢传雄 邓远鹏 汤京平 京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年来,京山县紧扣生态京山建设主题,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县域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着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取得一定的效果。截止2014年10月,京山县共申报创建生态镇1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市级1个),申报创建生态村329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147个、市级161个),申报创建单位(绿色机关、学校、社区、医院、宾馆、企业)259个,绿色家庭12000户。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达到98.5%以上。 |
|
1.建设现状
1.1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一是依托“三新”发展高效农业。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为方向,大力发展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高效农业。2013年,京山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二是依托“两转”发展规模农业。全县土地流转率累计达到54%,平均每年农民转移3万人以上,集约土地、规模经营已成为主要模式。三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000余家。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6元、增长13.1%。
1.2围绕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开展绿色示范村创建活动。结合湾子林改造,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二是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种植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大力扶持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产业项目,大力建设村级生物净化污水处理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保洁长效机制。三是推广运用农村清洁能源。特别是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都推广应用沼气、生物质气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
1.3围绕生活舒适,建设生态人居。一是推进新型农村新社区工程建设。采取市场代建、集体统建、产业与社区同步推进、统规自建等不同模式,因地制宜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6个,农民通过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二是推进旧村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建设。以旅游环线为重点,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对全县35个自然村落的1500多栋房屋进行连片改造,形成白墙黛瓦、风格雅致、环境洁净、生态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自然景观带。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重点是在农村长年开展“一建三改”、“四归五清”等环境整治活动。
2.存在的问题
2.1党政统领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总体规划和工作思路;没有明确一个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和牵头单位;、没有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目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没有出台一套体现政府引导的扶持政策。
2.2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认识不高。部分群众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有的甚至认为是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热情不高。在一些地方,由于群众认识不到位,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不高,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村干部的事、是政府的事。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群众长期形成的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难以改变。如乱堆乱放、乱泼乱倒、乱搭乱建的生活习惯,家庭式零散的传统畜禽养殖模式、使用化肥农药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等等。
2.3整体工作推进不够。主要表现在“五个滞后”:一是规划编制滞后于整体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在编制规划时往往是重建设、轻产业,重发展、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二是生态保护滞后于产业发展。重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配套措施和污染后的治理,重经济发展、轻人居环境改善。三是基础设施建管滞后于发展要求。建设标准不高、管护长效机制不健全,如设施农业不发达,农村电压不足、负荷过重。四是技能培训滞后于农民需求。农民对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运用适应性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很明显。五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滞后于发展速度。目前,体制机制性障碍已成为影响农村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如加快农民土地、房物等从财产—资产—资本—资金的转换受到很多制度性障碍,目前只开展了耕地承包经营权、山林经营权抵押贷款,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农民对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有待完善,难以真正实现城乡“同权同价”。同时,农村产权交易、抵押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启动。
3.发展对策
3.1以党政统领为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程来抓,从落实“四个一”入手实行高位推进。一是要确定一个发展规划,解决“要不要建”的问题。县级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意见,镇级要有明确的推进计划,村级要编制详细的实施规划。二是要明确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牵头单位,解决“由谁来牵头建”的问题。成立由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个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单位具体牵头负责。三是制定一套详细的目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解决“怎么建”的问题。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建设标准、验收评估办法。四是出台一套扶持政策,解决“政策保障”问题。
3.2以群众参与为主体。具体做到“三抓”:一是抓宣传。通过政策宣传、算帐对比宣传、典型示范宣传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改进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抓培训。加强推广“一高三新”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一建三改”、“四归五清”培训,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农民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三是抓引导。通过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