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时间:2013-9-24 13:04:20 来源: 点击:1498 |
|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学徒制经历了从传统学徒制的发展、衰落和现代学徒制的重构这样的轮回过程。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日益变化的今天,现代学徒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状况
英国、德国、瑞士、芬兰等国家及一些亚洲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它们所取得的成功,均源于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以经济需求为导向、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新学徒制活动、灵活多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等,成为职业教育史上比较成功的范例。
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现代学徒制一般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需用1/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2/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欧洲,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由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1996年欧洲委员会就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有着悠久学徒制传统的英国,大力推行扩展现代学徒制,大约有28%的16~24岁青年,在工商企业进行18~24个月的现代学徒,边学习、边工作,既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又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二、我国职业教育目标及存在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就职业教育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国家的规划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正符合时代的要求,推行将有力的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经费保障不到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国家、社会及高校自身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投入并没有同步增长,存在着媒体宣传热,考生报考冷的现象,高职教育发展难以得到充足的经济保障。 二是社会认可度不高。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跟不上,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办学条件落后和教育质量较差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高职教育的质量得不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三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学校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在学校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途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实验设备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不出自己的优势。 四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实现办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但是至今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体制。突出表现在政府、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学校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现代学徒制的产生可以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化对职业教育变革的要求,是在弥补学校教育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助于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这种学徒培训机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建立竞争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水平
通过采取市场运行机制,提升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水平。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对学徒培训的经济资助这一手段,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政府以商业化拨款的方式提供给与学徒相关的培训机构,如果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将减少或收回投资。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经费来源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政府应运用经济杠杆,统筹调配资金投入、师资配置等教育资源,有效的促使各职业教育学院展开激烈的竞争,提高培训质量、优化资源利用率,多开设与市场相适应的课程来赢得更多的政府商业性拨款,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资助和师资配置为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经济的保证,鼓励职业教育学院做大做强,使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化需求,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证了技术人才的质量。同时,按照《纲要》的要求,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竞争市场化。
(二)实行双证制,搭建技能培训与与学历教育之间的桥梁
我国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资格框架成为职业资历、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系,为各类教育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证明: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一条成功的职业教育道路。例如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是实施终身教育,实现TAFE学院与其他种类教育沟通的立交桥,允许人们稳定地从一种资格逐步上升到另一种层次更高的资格,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若想进一步深造,包括进入其他注册培训机构(RTO)网址:http://www.cnkikbs.com 中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升入高等教育系统获得本科层次以上学历,其学分可以在不同职业教育RTO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得到相应转换和认可。
(三)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
我国的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学计划和课程由学校单方制定,长期固定。而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则是校企协商确定,丹麦的职业技术学校对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制长短和教材的选用等等,都是依照丹麦教育部的有关规章和劳动力市场前景展望由董事会自行决定的。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由学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和素质要求,因此,较好地解决了学习对口、人才对路的问题,避免了某个专业毕业生过剩或某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矛盾。我国高职院校应在相对固定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与相对应的行业系统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和现实需要,邀请其参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环节例如实践计划的起草制定,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
(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及其他一些行业学校,基本上都有良好的实习设施和系统的实习程序,只是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与实习脱节,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技能是指一种它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能力本位职教满足了经济、受教育者、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克服了传统职教注重受教育过程,忽视受教育者实际能力培养以及缺乏鉴别能力标准的弊端。当前,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