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脑梗塞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 |
时间:2013-9-25 12:51:01 来源: 点击:1610 |
|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护康复治疗护理,采用Fugl-Meye量表和Ba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Fugl-Meye评分及Ba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治疗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满意,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早期护康复2种方式进行护理治疗,并对各自临床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2±5.1)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重型12例、中型86例、轻型22例。伴糖尿病20例,高血压50例。颅脑外伤手术后脑梗塞90例,头颅CT示基底节区脑梗塞70例、腔隙性脑梗塞26例、多发脑梗塞24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8h以内,经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CT示无颅内出血、无出血倾向或大面积脑梗塞伴脑水肿。排除标准:血液病病史、精神病史、胃肠道溃疡史、严重心脑肾合并症、重症糖尿病及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中、深度昏迷或已出现脑疝者。欧洲卒中评分(ESS)总分<80分,意识分>6分。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合并症、病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⑴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在入院后14 d即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⑵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48h后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为①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对肢体进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同时取穴:百会、风池(双)、翳风(双)、四白(双)、印堂进行按摩[1]。这些穴位按摩依次进行,先顺时针按摩36次,然后逆时针按摩36次,每日按摩1次,15min/次,后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帮助其按摩。②良肢位的摆放:患者卧与硬质床上,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床头抬高15°~30°,每2 h给予翻身变换体位,指导患者自主翻身以防压疮。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经常变化体位,防止髋内、外旋。③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进行床上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两侧肢体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幅度由小到大以达到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的目的。如肢体有随意运动,就开始在床上进行适宜的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同时对患者进行上肢和手部的训练,让其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在训练中注意尽量运用正确姿势,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2]。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量表和Bathel指数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采用EXCEL 软件,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结果以(±s)表示,两组变量均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X2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Fugl-Meye评分及Ba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 care
组别 时期 Fugl-Meye Bathel
对照组
N=30 护理前 30.02±4.52 37.37±3.83
护理后 53.23±3.95﹡ 61.45±3.29﹡
观察组
N=30 护理前 29.96±4.41 37.23±2.92
护理后 62.37±4.52﹡△ 74.32±4.31﹡△
注:﹡护理前后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急性脑梗塞常见于中老年人,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早期治疗方式、方法的正确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情况[3-4]。急性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5]。
本研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h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方法有按摩、良肢位的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教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康复。按摩时采用对抗痉挛模式的体位。健侧卧位对病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体位,康复护士应在一开始就对病人和家属予以正确指导,头下给予合适高度的枕头,患侧上肢在胸前平举,使肩关节屈曲90°,肩胛骨向前移,内侧缘平靠胸壁,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健侧上肢可自然放在身体上。患侧下肢的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置于体前枕上。特别要注意患侧踝关节应置于屈曲90°位,以防足下垂的发生。健侧卧位和仰卧位也各有利弊,可交替使用。只要病情允许,鼓励病人尽早在床上坐起。在坐起前,如病人卧床时间太长,应先进行适应性训练,先慢慢将床头摇起30°,并维持15-30分,2-3天未有异常反应后逐渐增加摇起的角度,每次增加15°,直至将床摇至90°。按摩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的按摩。对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病人,鼓励其自己在床上完成各种运动,如健手带动患手进行助力上举运动,呼吸练习,下肢屈伸练习等。对不能主动完成运动的病人,康复护士应对其进行被动运动,包括肩、肘、腕、指关节,髋、膝、踝关节与足趾关节等,一般可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于第2-3天开始,先做健侧,再做患侧,手法轻柔适度,各关节所有轴位均应活动到,并注意在无痛的前提下进行各关节全范围的活动,每个动作重复3-5次为宜。活动幅度应≤90°,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6]。
本组有2例急性期的病人,由于患侧肢体失去神经支配, 导致一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活动受限,患者的肌力仅为1级。我们采取帮助和指导病人及家属对肢体进行按摩的方法,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肢早日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发现,按摩、推拿在起到康复训练的同时,从中医角度还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祖国医药认为:百脉之会,贯达全身,我们所选取的按摩穴位均与脑有一定关联,其中百会穴与脑密切十分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7-8]。这些穴位的按摩有利于改善脑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Fugl-Meye评分及Bathel指数,P<0.05。这提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复.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5(13):22.
[2]丁树宽,李聚增,王华兵.7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1):46-47.
[3]金志兰,徐宝兰.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8(5):23-24.
[4]李花兰,戚艳丽. 54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J],2007,10:145-146.
[5]李丽.脑血管疾病偏瘫康复护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J],2009,9:1094-1095.网址:http://www.cnkikbs.com
[6]黄广英. 脑卒中早期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7,26:710.
[7]黄兴,吴昊.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67-369.
[8]刘凤娥.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J],2006,9:109.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