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颅骨修补术42例临床分析 |
时间:2014-1-6 20:28:16 来源: 点击:1527 |
|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临床上各种所致的颅骨缺损十分常见,对颅骨缺损进行修补成形已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各国的颅脑创伤救治指南一般推荐以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恶性高颅压的二线方法中的首选手段[1],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对脑干生命中枢的压迫。目前,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渐趋规范,手术治疗仍以传统去骨瓣减压或标准大骨瓣减压为重要方法。随着标准化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推广和应用,临床中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面积颅骨缺损的病例,因此及时修补颅骨缺损是十分必要的。本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有机玻璃、高分子复合材料、钛网等人工材料,行颅骨修补术42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8-69岁,颅骨缺损原因:颅脑损伤35例,高血压脑出血7例,以上病人均在颅骨缺损后进行颅骨修补,修补材料:硅胶片10例,钛合金板30例。高分子纤维材料2例。缺损部位,额颞顶部30例,颞枕部2例,额部2例,颞部4例,枕顶部4例。颅骨缺损面积3cm×4cm-13cm×11cm,平均7cm×8cm.
2.颅骨修补的必要性
尽管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能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并增加减压侧的脑灌注压和脑血流;但随之而来,由于失去骨瓣的支撑,大气压的作用使颅内、尤其是去骨瓣侧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紊乱和脑血流灌注压下降,导致大脑代谢紊乱造成潜在的脑组织功能损害[1]。大面积颅骨缺损不仅改变了颅腔内正常压力和颅内血液及脑脊液循环,而且打破了颅内原有的生理平衡,导致颅腔内容物处于可变状态,容易造成脑组织变形、移位、脑室扩大,脑实质内的水分流向紊乱,影响脑脊液的产生、吸收及循环,从而形成外伤性脑积水、脑膨出等并发症。造成患者头痛、头晕、局部触痛、易激怒、焦虑不安、恐惧、不明白原因的不适感和各种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成为trephined综合征。颅骨修补对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3.方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全身状况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沿原手术切口或骨窗大小做皮瓣,小心分离皮瓣,剥离时紧贴帽状腱膜下层,看清肌肉轮廓,仔细分离肌肉与硬膜,避免损伤硬膜以防止脑脊液漏或排异反应导致颅内出血。一旦破损立即严密缝合,或取筋膜修补。采用有机玻璃修补时剪下与颅骨缺损相应部位的修补片覆盖到缺损处,使其周边略大于骨窗2mm左右,假体边缘向内削成45°嵌骨窗内,距骨缘0.3cm用细钻头钻孔,7号粗丝固定。通常每块有机玻璃颅骨成型片约需7-8个固定点。采用钛网修补时剪去超出骨窗0.5cm左右,材料适当整形,配套螺钉固定[2]。
4.结果
手术均顺利,术后头部引流管2-3d拔除,无继发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发生;3例术后出现头皮下积液,其中2例经过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消失,1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高分子纤维材料)。2次手术拆除修补材料;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无法愈合,予以摘除人工颅骨。
5.讨论
适应症:颅骨缺损直径>3cm;缺损部位明显影响外观;引起长期头晕、头痛等症状难以缓解;严重精神负担影响生活;脑膜-脑瘢痕形成伴发癫痫者;颅骨缺损区域已有凹陷。
禁忌症:局部头皮或颅内有感染,颅内压增高,缺损区头皮菲薄、局部颅骨缺损区域明显膨胀,全身状况差者。
6.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本组大部分在3-6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术。若有感染推迟到伤口愈合半年后,没有发生皮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7.手术材料的选择
颅骨修补的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1)组织反映小,不产生组织排斥反应;(2)物质稳定,在体内不会引起电离反应,而不被组织吸收;(3)质轻,坚固,有一定抗冲击力;(4)有可塑性,成形方便,修补后外观满意;(5)能透X线,使术后患者仍能进行X线、CT、MRI等复查;(6)导热性能小;(7)使用方便,手术简单;(8)价格低廉,供应便捷。至今,应用较多的人工材料主要是钛网板,由于钛合金材料无毒,致炎及致敏性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生物蜕变性,耐腐蚀性高等特点。
8.手术的注意事项
手术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修补材料严格消毒灭菌。手术中分离额颞部的皮瓣和肌瓣时,皮瓣厚度要适中,术中剥离皮瓣时应沿假膜层分离,避免剥破硬膜脑,以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3]。术中一旦硬脑膜破损,应立即严密缝合修补。。
参考资料
刘生华 李香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9.11第3卷
杨光 基层医院颅骨修补术的应用 重庆医学2009.1
张占英 张方成 颅骨成形术后皮下积液与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422-423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