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职业类学校仪器分析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
时间:2014-1-6 20:44:49 来源: 点击:1441 |
|
摘要:传统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提出任务驱动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构建思路。
关键字:仪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运用
仪器分析是卫生检验、医学检验、制药工程、药学、生物制剂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分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发现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该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由于部分分析仪器操作复杂, 数量有限, 学生少有机会操作, 往往是教师演示的多,学生亲自操作的少。即使学生操作了,也仅仅是“打一针”、“压一下”、“喷一次”。发现不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真正到了岗位也是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动手能力较差。另外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时也是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不会主动联系课堂所学知识,导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教师把所有的问题的具体步骤都讲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照葫芦画瓢,没有机会去思考、探索步骤和方法,而且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以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适用于像仪器分析这类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课程的教学。
3、任务驱动教学的构造
确定任务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我们以实践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驱动, 将整个课程分解为八个单元模块( 如下表所示) 。再把各单元模块的实践情境分解为若干典型任务。
模块名称 学时
职业任务一: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物质进行检测 12
职业任务二: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对有机物质进行检测 4
职业任务三: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微量元素进行检测 7
职业任务四: 用电位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检测 4
职业任务五: 用气相色谱法对物质进行检测 6
职业任务六: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物质进行检测 7
综合技能训练: 工业废水水质(包括pH、F-、K+、Na+、Ni2+、醇类、微量苯等)的分析检测 6
总学时 46
整个过程着重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尺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中做的问题, 又解决了教师在教中学的问题, 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任务情景的设置
教学设计要以情境性味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情境,营造成“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例如电位法中设计了几个任务分别为任务1:饮用水pH的测定;任务2:饮用水中氟离子含量的测定;任务3:饮用水中铁含量测定;任务4:牙膏中氟离子含量的测定。在液相色谱中设计了“果汁中防腐剂含量的测定及分析方法验证”。 气相色谱设计“市售白酒品质的检测及方法验证”。红外中设计“安全性食品包装塑料薄膜制品的辨别与分析”。 原子吸收中设计“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锌含量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设计“饮用水原水中Cr(Ⅵ)和酚类物质的检测”。在综合技能训练中要求使用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设计分析方案并完成工业废水水质(包括pH、F-、K+、Na+、Ni2+、醇类、微量苯等)的分析检测过程,记录并处理分析数据,评价其水质质量。
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往下细分,直到每个小的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就得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境,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
任务1:认识液相色谱实训室
任务2: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操作
任务3: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纯甲苯试剂纯度的测定)
任务4:外标法测定叶酸片中叶酸含量
任务5: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任务6:分离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任务7:果汁中防腐剂含量的测定及分析方法验证
评估任务
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本节应用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理清思路,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得到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分析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操作规范程度、与人合作能力、分析结果和实验报告等因素评分。采用任务操作过程考核、综合项目技能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成绩分布情况为任务操作过程考核占40% 、综合项目技能考核占20%、期末成绩占40%。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4、体会与总结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将每个单元模块分解成多个任务, 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巧妙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 可以改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主动性。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 也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 较强的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 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赵玉从,郭宏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1(1):63
[2] 梁立坚.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食品类专业技术实验课中应用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 7) : 150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