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
时间:2014-1-11 18:51:50 来源: 点击:1892 |
|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本文试从五四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分四个阶段对中国目前的翻译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各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翻译研究
作为独立形态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五四,五四儿童文学始于翻译。1919年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的在《新青年》的发表,展开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序幕。
近百年来,儿童文学的翻译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诞生与兴起,建国后的繁荣与曲折,文革期间的惨淡与凋零,改革开放后的重生与发展,翻译在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两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直至今日中国儿童文学初具规模,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中国目前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西方儿童文学的中文译作层出不穷,也产生了大批的优秀儿童文学翻译家;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却起步晚,进展慢,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
一、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四个阶段
儿童文学的翻译经历了四个阶段,对以此为基础的的翻译研究发展与现状的梳理,也可以相应从四个阶段进行。五四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译者们在翻译创作之余所作的心得杂谈,可作为中国儿童翻译研究的雏形。文革期间则是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专门的儿童翻译研究的文章面世。进入21世纪,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成欣欣向荣之势。
五四后时期(1919-1949)
这个阶段是我国儿童丛书盛行的阶段,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名家名著,鲁迅,周作人,矛盾,郑振铎,林纾,周桂笙,包天笑,孙毓修等,都在引进外国儿童文学为我所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专门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却没有。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在当时的旧读物被摒弃、新作品一时又难以应求的情况下,翻译和改写起到的是填补空白和激发创作的作用。一方面,大量引进儿童文学作品是当务之急,大量的文学工作者把精力放在翻译实践上而无暇顾及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翻译工作刚刚起步,也缺乏可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因此,这时期的翻译研究,多是表现为译者对自己翻译思想,动机和方法的自白和评论上。
若论“五四”期间对儿童文学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贡献,鲁迅便是众多译者中首当其冲的一位。自1903年,鲁迅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两本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中间译了著名的《爱罗先珂童话集》,《小约翰》,《小彼得》,《表》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还译了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和契诃夫的《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他在谈译《表》的动机时说过: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不料此后不但并无蜕变,而且也没人追踪,倒是拼命的在向后转。看现在新印出来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依然是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甚而至于“仙人下棋”,……这些故事的出世的时候,岂但儿童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呢,连高祖父母也没有出世,那么,那“有益”和“有味”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鲁迅:《表》的:“译者的话”:135)
关于翻译动机和翻译的语言特点,鲁迅“在开译之前,自己确曾抱了不小的野心。第一,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介绍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第二,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鲁迅:《表》的:“译者的话”:135)
鲁迅把翻译当做一种革命工作来对待,他总是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的儿童读物,力求使自己的译作体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立场,并对当时的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催生和促进的作用。(浦漫汀,1982:258)鲁迅的翻译思想是以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为向导的,拯救孩子,教育儿童,是他对翻译功能的诠释。
鲁迅的胞弟周作人,同样持有儿童本位论,不过他的翻译思想却有所不同。周作人对游戏精神大力倡导,并在自己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予以实践,他的儿童文学翻译事实上是一种“游戏性翻译”。(李丽,2010:139)他倡导语言的浅显流利,曾在《新青年》撰文评论:“Andersen自己说‘我著这书,就照着对小儿说话一样,写下来’。。。。。。把小儿的语言,变成了大家的古文,Andersen的特色就‘不幸’因此完全抹杀。”(王泉根,1989:872-874)
矛盾是以革命文学家的姿态进行儿童文学翻译,坚持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观。他倡导的现实主义成为儿童文学翻译和创作的主流,他提倡用白话文翻译,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我们可以从此时期译者们的翻译动机,翻译选择,翻译策略或随感评论中,窥探出一些端倪,权可作为此时期翻译思想的翻译研究的雏形吧。
建国初期(1950-1965)
解放初期,在党的关怀与重视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出版工作很快发展起来。涌现出大批杰出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翻译家,如任溶溶,陈伯吹,叶君健,周瘦娟等。
不过专门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或作品却依然不多。在此仅以任溶溶为代表,说明当时的翻译工作者对待翻译的选择和策略,以此作为对其翻译思想的窥探。
由于当时亲苏的政治大环境,翻译作品也很大程度上以苏俄作品为主的。任溶溶就是从苏联儿童文学的翻译开始的。他翻译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马尔夏克、巴尔托等的儿童诗,阿.托尔斯泰、巴若夫整理的民间童话等,并编辑了《苏联儿童文学丛刊》。文革后开始翻译欧美作品,如《长袜子皮皮》、《假话国历险记》等。他还有意识地去修补我国过去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不足方面,把西欧各国的著名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如“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丹麦作家薄得克尔的小说《西拉斯和黑马》,瑞典女作家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以及英国著名古典作家米尔恩的儿童诗歌等。(浦漫汀,1982:360)
任溶溶翻译的作品都经过慎重的挑选和周密的考虑。它们或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的比较完美,或者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其译文注重趣味性和口语化,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性。以期对小读者有益,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起促进的作用。
文革期间(1966-1976)
文革十年,儿童翻译研究一片空白。
这十年期间儿童文学遭到的破坏是极其惨重的,濒临灭绝的边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翻译创作几乎都是空白,何来翻译研究?四十年过去了,“文化大革命”,似乎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和不愿提及的梦魇。时至今日,不仅当时的翻译研究是空白,今天的翻译研究者对此时期仍尚无一人涉足。
改革开放至今(1977-2012)
1978国年家出版总局在庐山召开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以后,国内新的出版机构不断出现,发表了不少当代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译作,既丰富了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又为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阵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并逐渐呈现繁荣之势。
继1986金燕玉在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题为《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论文之后,1987年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在《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一书中,主张对外国儿童文学实施“大胆拿来,精心翻译”。论述了翻译的实绩与与影响,原则及意义,以及翻译对创作的促进。算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开篇之作。
随后,除徐家荣1988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题为《儿童文学翻译对译文语言的特殊要求》和1991年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两篇论文之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再度沉寂。
2004年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转折点,这一年徐德荣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一篇题为《儿童文学翻译刍议》的文章,用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秦弓分别在不同期刊发表了四篇关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论文,对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概况和特点做了全面的描述性研究。2005年李丽在《三峡大学学报》上发表《清末民初(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鸟瞰》的文章,全面梳理了清末民初的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活动。此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出现热潮,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时代真正来临。
短短几年间,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据张群星在《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2011年5月)中所做的统计,2005至2010年期间,共有80余篇相关论文出版。而2011至2012年间更是达到顶峰,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以“儿童文学翻译”为题检索,单2012年一年就有60余篇论文发表。
这些论文涉及的理论和内容都十分丰富,理论视角从功能主义理论,读者反映论,目的论,多远系统论,接受美学理论等等,多个方向和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解读。研究的内容也覆盖了翻译策略与标准的探讨,翻译家翻译思想的研究,以及儿童文学翻译与其他领域关系的解读等诸多方面。
不过,这些研究都是以零星的学术论文形式出现,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著作方面,查阅许均和穆雷主编的《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2009)所附的《1949-2008翻译著作索引》,在1743部关于翻译的专著中,竟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
三、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特点
从上述统计来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论文到系统研究。同时,在中国特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1. 起步较晚,进展稍慢,发展不平衡,未来发展空间大
儿童文学的译介在晚清时期即已启动,五四时期翻译活动繁荣如是,翻译研究方处于启蒙阶段;建国后的翻译活动相比五四,更加系统化和规模化,表现出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而翻译研究依然处于译家们的点滴心得体会的自发状态,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相关翻译研究体系。
2. 受社会历史政治时代背景影响明显
五四时期,新思潮对旧的传统读物的摒弃,新的作品又尚未出现,中国儿童文学出现青黄不接的窘迫。先驱文学家们背负着教育国民和振兴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来从事翻译工作。由于不是专门的翻译研究者,他们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研究多是以心得和评论等自发的状态出现的。
建国之初,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百废待兴,翻译的功能再次表现为文化复兴和学科建设,人们再次投入作品的产出而无暇理论的整理。随后的政治运动让人谈“资”色变,跟洋文化相关的翻译也成了禁忌话题。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停滞就不难理解。
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如一道特赦令,使压抑已久的儿童翻译研究得到释放。世纪之交大力提倡“走出去”、“引进来”政策,使得大量的西方儿童文学和各种翻译研究理论方法得以引进,如同阳光雨露滋养了儿童翻译研究,使之呈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译文选集:儿童文学卷[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 浦漫汀.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3] 李丽.生成与接收: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 ]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5]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