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养殖中对母猪的危害与控制 |
时间:2014-2-10 16:46:09 来源: 点击:1674 |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病传播迅速,分布很广,孕母猪流产率及哺乳仔猪死亡率极高,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恶劣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其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其危害等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该病的控制方法,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病在我国的传播和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危害;防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高热病”,曾先后命名为“猪神秘病”“猪蓝耳病” 等病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早在美国发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和危害十分重要,下文将对此进行阐述,并提出对高热病的几点防控对策。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学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病毒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属动脉炎病毒,其在加热、干燥或者普通消毒剂下容易灭活,在环境中存活时间不长。可以从变异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培养物中分离出此病毒,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制高致病性PRRS灭活疫苗。 研究表明,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病,猪是唯一感染本病的并出现症状的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孕母猪和哺乳仔猪较为严重。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染源及流行特点
其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病猪的唾液、尿液等形式排出,在饮水、污水的存活期较长,通过空气和口腔、鼻腔、腹腔以及生殖道等方式进行传播,猪之间的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PRRSV病毒的传播,从母猪到仔猪的传播,主要是在子宫中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呈区域性流行,本病的发生多呈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寒冷季节多发。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比如流产、死胎等,发病急、感染性强,病程一般20-28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对养殖场母猪的危害
3.1仔猪和青年猪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呼吸道疾病症状较其它症状明显;有的无临床表现的亚临床型病例。
3.2公猪
食欲不振,发热、嗜睡。常显呼吸道症状。性欲低下,精子数减少、活力低。
3.3哺乳仔猪
常伴随眼结膜炎、脱水,体质虚弱,张口呼吸,呈现哮喘样呼吸障碍,流鼻涕。有的出现神经症状。
3.4母猪
在白猪的双耳、腹下等处发生短暂性的皮肤紫绀;肉眼见不到黑猪的皮肤症状。发病猪反复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热、嗜睡等症状。壬辰后期多发生流产、早产、死产、木乃伊胎。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不发情、假发情、屡配不孕。不流产的母猪有的会推迟产期。有的产下几头正常的小猪后就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有的发生难产,治疗不及时的母猪基本都并发感染后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曾经对两个自然组165户,182头孕母猪和312头哺乳仔猪的观察统计;哺乳仔猪发病312头,死亡312头,死亡率达100%,孕母猪流产94头,母猪流产率达50%以上。母猪死亡87头。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病的综合防治
4.1加强饲料管理,严格消毒
养猪户要采用“早期断奶、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模式,保证栏舍的通风,保持饮水清洁,合理搭配饲料,特别不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减缓应激因素的影响、加强营养,调整猪群饲养密度,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同时要建立猪场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搞好栏舍卫生,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大消毒,有疫情时加强消毒,禁止其它动物接近猪舍;对死亡的猪要按无害化规定及时处理;积极改善饲养防疫条件。
4.2加强科学合理免疫程序
确保猪群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这些疫病国家每年都进行两次强制免疫,定期到乡镇领取疫苗,对全部饲养的猪全部注射,不符合注射条件的猪,一旦符合时要及时补上。确保全年全群猪注射密度达100%。散养户必须配合防疫员注射好每头猪,并做好登记。同时,要求防疫人员对猪群采集血清样本,送相关部门,检测其是否含应具备的免疫抗体,如果抗体达不到要求,就要尽快实施再次免疫。
4.3发病及时诊治
一旦猪场发病,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由于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可以通过注射抗菌素及抗病毒的中药制剂等药物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防止继发感染,一些中药粉剂可以添加到饲料中饲喂,各养猪场和散养户如发现猪发病,要及时请教相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其指导下妥善治疗和处理,严谨倒卖死猪、病猪,防止病情扩散。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