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时间:2013-9-26 13:26:11 来源: 点击:1595 |
|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教学中普遍推举的教学方法。这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重要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就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问题 对策
探究性学习, 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普遍推举的教学方法。这种探究性学习方法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崇,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探究性学习要求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处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展示成果,学生都应该体现出自主的地位,换而言之,也就是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既有选择学习的内容的权利,又有自觉承担探究的义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在问题的选择到问题的解决上,总是有意无意的去干扰学生的主观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次的见习过程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竟让学生去探究李密的家庭出身及简介。其实,我们都知道,在《陈情表》课文中,课文的第一段就是对作者李密的详细的介绍。
这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探究学习,一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不能达到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更是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二)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失去探究意义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语文的探究性学习通常是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开端、主线和归宿,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围绕着问题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在实践与思考中完成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对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探究的深浅程度上,学生甚至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分寸,出现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根本没有进行探究的必要。另一方面是问题的设置过于复杂,学生根本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更别谈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式了。
诸如此类探究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在实践的探究实践中,教师虽说不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但在探究问题的发现和设置方面应适当给以一定的指导,让学生逐步适应探究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环节,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探究结果易受教师“参考答案”的影响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或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而是至始至终的从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过程的努力,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乃至得出结论都是以自己独立探究的身份去完成。但是,在对探究结论的结果问题上,学生容易受到教师“参考答案”的影响。换言之,也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暗示或者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得出教师已设置好的自己所满意的答案。在这样的暗示、提醒下,学生通过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探究性学习标榜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目的也就掺进了水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点必然在“参考答案”的光环下失去了光彩。
二、解决对策
面对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搞好探究性学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深刻认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语是“学习”,这就表明“探究”并不是目的,只是为完成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显然是学生。事实上,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被教师所替代,这种以“教”代“探”、以“教”代“学”的显现,在探究性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在探究过程中意义。探究性学习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的记忆、裂解教师传授的或者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因此,学生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这次课改中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九年义务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能力”[][2]
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忽视。
(二) 科学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在义务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中, 科学的探究学习既作为科学的学习内容, 又作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出现, 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探究态度, 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自觉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思考、解决现实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 选择合适的探究课程是关键。在探究性学习当中,对探究的问题的选择要依据课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和接受心理,在难易程度适中、注重探究意义并兼顾学生性趣的原则上科学地选择探究的问题,只有确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问题,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建构了学科知识的框架, 为进一步扩展和丰富知识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中的向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组织策略强调教师对一切教学资源的掌握, 教师如果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实现观念更新和教师职责转变显得迫在眉睫。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 探究性学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确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们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 其次,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引导,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课堂上谋求的就不是如何要控制课堂, 而是要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师要成为一名向导!而不是 工匠!再次,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学习探究的领导者或者主导者,在学生取得探究结果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分享学生取得的成果,并对学生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或者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客观性的评价,而不是以老师的角度去审视结果,用对与错的僵硬刻板的尺子去抹杀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可见,在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和加强研究的重要形式。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坚持“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因此,在探究性语文教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才是更好地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 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05,第五期,52页.
[2] 高佩,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分类及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3,第三期17页-18页.
[3] 张玖玲,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20-21页.
[4] 乔金锁,关于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思考[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57-58页.
[5] 曾俊萱,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小学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95页.
[6] 杨艳芳,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0年第2期,第39页.
[7] 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30页-133页.
[8] 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http://www.cnkikbs.com 第4页-第7页.
[9]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0] 王福仁,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1] 潘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